杨鹏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发布者:于小青发布时间:2022-06-14浏览次数:1410

姓名

杨鹏飞

工作单位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职称

教授/主任医师

导师资格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联系方式

电话:15921196312

E-mailp.yang@vip.163.com

一、个人简介

杨鹏飞,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泛血管疾病中心共同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任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任职,担任《NEJM》、《LANCET》等10余本杂志审稿人;先后发表国内外论文208篇,第一及通讯(含共同)作者58篇,代表性论著发表于临床医学顶级期刊《NEJM》(第一作者);执笔撰写5项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共识或诊疗规范,参编专著3部,近10万字;共主持国自然等各类基金14项,总经费1203万;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卫健委新优青、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医苑新星杰出青年,海军军医大学“领航人才”等人才项目;获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青年奖,上海市医学会青年菁英等荣誉。

二、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2000.09-2007.06  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

2009.09-2013.06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

2014.05-2015.06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国家公派)

工作经历

2007.08-2009.09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助教

2009.09-2013.09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讲师

2011.04-2021.04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助理

2013.09-2021.04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14.05-2015.06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国家公派)

2021.04-2021.12  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后更名)第一附属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21.05-至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

2021.12-至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2021.12-至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泛血管疾病中心共同主任

三、主要科研工作与成绩

   1、攻克临床难点,提高闭塞脑血管的精准、高效再通: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灌注是改善此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然而临床上存在救治效率低、筛选烦、技术难、管理乱等问题,申请人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流程创新:对院内卒中救治流程进行系统创新,牵头开发信息化智慧卒中管理模式,开展基于导管室的一站式卒中救治,极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建设了国家卒中中心的样板示范单位;筛选创新:基于大量临床经验,国际上率先提出“LAST2CH2ANCE”的手术病例筛选标准,被多个专家共识所推荐,并联合开发国内首个脑卒中多模影像智能诊断软件,提高了手术病例筛选的准度和速度;技术创新:针对影响血管再通的四大难题(血栓负荷大、血栓质地硬、血栓逃逸多以及狭窄伴闭塞),创用抽拉复合、Y型双支架和微导管抽吸等6项新技术,使我中心闭塞血管开通率从60%提升至95%,残死率从70%下降至33%;④前沿探索:针对“是否可以跳过静脉溶栓直接取栓”这一国际焦点临床问题,联合联合国内41家中心开展高质量RCT研究“DIRECT-MT”,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EJM》(IF=91.245,他引310次),也成为我国神经介入领域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原创论著,《NEJM》和《JAMA》等杂志撰写专题述评,高度评价本成果有望改变国际卒中救治指南。

   2、聚焦再灌注损伤,探索分子机制和脑保护疗法:该类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可以达到95%,但其中仍有约一半的患者预后不良,这主要与血管再通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申请人聚焦这一重大临床问题,进一步开展相关致病机制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等创新方法,深入探索免疫稳态和能量代谢偶联等颅内病理过程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发现AKG、星型胶质细胞的特异性脑保护活性分子及生物标志物,申请人正带领团队围绕上述发现开展深入研究,有望探索出脑保护的新疗法,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3、加强医工结合,开展诊疗器具的创新转化:围绕该类患者救治全流程,开展医工结合,针对诊疗过程中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研发脑卒中急救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急性脑卒中人工智能评估软件各一套,现已在国内数十家医院临床应用;针对现有取栓器械的缺点,联合上海微创、上海加奇和珠海通桥等公司研发新型取栓支架,并牵头开展上市临床试验10余项,已有2款产品获批成功上市,推动了国产神经介入器械的国产化。上述装置的成功研发,必将打破进口产品对此领域的垄断,降低医疗支出,节省大量医保费用,使更多的重型卒中患者能够接受到有效的治疗,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脑血管病诊疗与研究

1、脑血管病基础研究:主要围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的方向开展基础研究,通过对缺血预适应和通过抗炎等机制来在减轻脑卒中后的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对于发生脑缺血前的脑保护,课题组瞄准缺血预适应原理,以期实现外泌体创新治疗。对于缺血急性期的损伤及保护机制,课题组瞄准星形胶质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机制,寻找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为研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帮助。而对于亚急性期的脑保护策略,课题组已发现AKG通路调控炎症反应的脑保护机制等,进一步寻找探索炎症反应的调控手段。

2、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主要围绕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良好预后率开展临床研究。包括已完成的DIRECT-MT研究(该成果已成功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JM》),以及正在进行的ENCHANTED-MTLATE-MT以及MT-REGISTRY研究等,从围手术期管理、延长救治时间窗以及真实世界研究等方面开展。

3、脑血管病转化研究:主要围绕研发新器具、新材料等方向开展转化研究。与器械研发公司合作,开展脑血管病医疗器械的创新研究,创新研发新的医疗器械,更好的服务临床,目前已有2款产品获批上市;同时,针对目前临床患者病情评估预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难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合作,研发人工智能评价工具,不断提升评估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不断缩短评估时间,目前已有1款产品获批,获得多项软件作者权和专利。

、有合作项目的企业、医院、研究所等,以及合作项目名称

1、上海促智科技有限公司《卒中救治一体化信息平台改造升级》;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医鸣技术有限公司《脑卒中专病队列数据库建设》;

3、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神经网络以及LAMP技术构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手术决策及预后预测系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