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周 建 | |
工作单位 | 海医大第一附院(上海长海医院) | |
职称 | 教授 | |
导师资格 |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 |
学科专业 | 生物医学工程 | |
联系方式 | 电话:13818896067 E-mail:13818896067@139.com | |
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目前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研究转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研究转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腔内血管专家协会委员,Theranostics(IF:11.6)等多份SCI期刊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评审专家。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含重大研究计划1项)、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技项目等课题;获国家专利授64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发表SCI论文7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15分以上3篇,单篇最高20分),总影响因子323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获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 ||
二、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6.09~2001.06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专业学士 2003.09~2006.06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 2006.08~2008.08 第二军医大学讲师 2008.09~2017.12 第二军医大学副教授 2010.10~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硕士生导师 2015.05~至今 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 副所长 2017.12~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教授 2018.06~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博士生导师 | ||
三、主要科研工作与成绩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水平提高,血管疾病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危害愈显加重。主动脉夹层是最凶险的血管疾病之一,可短时内破裂致死,聚焦针对该疾病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和转化: 1.防:针对主动脉夹层损伤预防和修复缺乏精准干预靶标,研究首次发现miR-27a在夹层患者主动脉内膜中显著下调,明确miR-27a可通过抑制FADD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GDF8等因子减弱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等影响主动脉重塑[Theranostics2019; 9: 7961-5,影响因子8.6,通讯]。针对在体主动脉损伤修复缺乏可批量化的实验研究手段,构建了基于Micro-CT的小鼠主动脉直径以及真假腔变化动态观察技术[ContrastMedia Mol Imaging 2019:5940301,通讯],发现N-乙酰基-L-半胱氨酸可以促进胶原在破损管壁中沉积及管壁完整性恢复,减轻病变主动脉扩张和夹层的严重程度,为主动脉夹层损伤修复和预防提供新的靶标。 2. 诊:早期精准诊断对于急骤凶险的主动脉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针对主动脉夹层筛查和鉴别诊断存在误诊率高的问题,通过研究循环血中微小RNA,获得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准确率达92.5%的miR-23a和人群中主动脉夹层筛查准确率76.1%的miR-15a(SciRep. 2017;7:12784.通讯),日本筑波大学心内科Akira Sato教授发表专文述评,认为"该研究对理解微小RNA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3.治:①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微创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干预研究:针对内漏等不良事件会导致主动脉破裂死亡的严重问题,率先研用多种防内漏移植物,显著降低了内漏的发生率;研用“弹簧圈加固技术”于近端再发夹层,以封面文章发表于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Patrick教授评价“近端加固策略治疗逆向撕裂的急性病变充满智慧”。 ②研发转化指向主动脉弓部病变完全腔内治疗的新型移植物系统: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时,分支动脉易被血管内移植物遮盖导致偏瘫和死亡,研发了国际首款主动脉弓分支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在微创隔绝弓部裂口的同时保留重要分支血流,已完成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经CFDA批准成功转化上市,获全国推广应用。 ③升主动病变脉腔内微创治疗新技术研究:通过大样本形态学数据分析,提出“升主动脉三分法”,在远,中,近1/3分别采用分支型、直管型移植物和开放手术的差异治疗策略;组织团队攻关,在国际上率先突破升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禁区,连续3篇完全本土的原创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JACC(2016,影响因子20,通讯)。国际血管外科先驱Dake 教授在JACC发表题为“攀登升主微创治疗高峰,到达一个新的阶段”专文述评,标志着我国升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新材料的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器具和新技术研究。 2.基于新靶标的血管组织细胞损伤精准修复研究。 3.血管疾病治疗后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和干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