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生命前沿交叉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者:金晶发布时间:2024-10-24浏览次数:10

  20241019日下午,由我校生物系统热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温度与生命前沿交叉论坛”在国合楼报告厅举行,有200余师生参与论坛。此次论坛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清华大学刘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跃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爱丽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安研究员等,他们分享了各自重要学术观点和重要科研成果进展。论坛由我校科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宝林教授主持。

刘静教授做了题目为《生物热学研究的几个侧面回顾及展望》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生物热学的基础与应用问题,结合个人研究体会探讨其中的变革性途径及未来趋势,涵盖生物传热机制、固液相变效应、医学意义及生物医学装备研发,并讨论未来研发体系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李跃华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分享了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加速患者护理的深远影响,强调AI不仅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加快患者诊断速度,减少人为错误和医疗成本,还通过预测分析和个性化医疗,增强了临床决策支持,展现出在医疗诊断和患者护理中的变革潜力。

张爱丽教授做了题为《动脉粥样硬化精准适形消融新方法》的学术报告。阐释了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适形穿越式治疗新理念,并提出射频加热、微通道射流冷却以及智能控制算法的新型适形穿越式治疗方案,这将为进一步实现生物组织内亚毫米级精度的适形控制乃至血管再狭窄预防提供了可能。

赵刚教授做了题为《多尺度材料驱动的细胞低温保存》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先进冰晶抑制材料在细胞低温保存中的应用,探讨了磁感应复温技术、光热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和水凝胶在低温保存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期望通过先进冰晶抑制材料实现更高效的保存技术。

曾安研究员做了题为《利用模式生物研究器官低温应激及损伤修复》的学术报告,围绕低温应激对生物体的适应性及器官保存和移植的重要医学意义,深入解析了在低温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及其分子机制。报告介绍了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功能在提升器官低温保护和修复策略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此次论坛围绕“温度与生命”主题展开,探讨了生物传热学、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低温保存技术及低温应激对生物体的影响等关键问题。通过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强调了温度在生物适应性、低温医学和医疗诊断中的重要性,促进了交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潜在医学应用,同时为提升医疗诊断、治疗效果和生物样本保存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创新思路。


供稿:生物系统热科学研究所




Baidu
sogou